温柔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3|回复: 1

“滚石”是疲惫,还是老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0 04: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告诉你一个神秘的地方,那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像人间一样忙碌扰攘,有哭有笑,当然也会有悲伤,我们拥有同样的阳光。这是潘越云演唱的歌曲《快乐天堂》的最后一段歌词。当1986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张艾嘉、陈淑桦、李宗盛、周华健、齐豫、潘越云、黄韵玲、郑华娟、王新莲、纪宏仁、唐晓诗、文章、邓妙华等滚石唱将和所有幕后英雄,以及台北中华体育馆内近1.5万
名观众,唱起这首《快乐天堂》的时候,一个属于“滚石唱片”的华语流行音乐时尚正日渐成形,这个时刻凝结了许多人美好的音乐记忆,也开启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灿烂的篇章。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虽然有哭有笑也会有悲伤,但是铺洒在“滚石唱片”面前的是10年温暖昂扬的阳光。

  然而,乌云密布的时刻似乎已经来到。2003年春天,来自台湾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2年度台湾地区唱片销售总额为40亿新台币,比前一年度的65亿新台币,又下降了40%,成为近年的“新低”,与当年的最高数字150亿新台币相差何其之远。唱片产量品种的萎缩、音乐品质内涵的低落、音乐趣味的市场化,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业内人士心照不宣,局外听众费解不满,唱片业的积症躲在一张没有捅破的窗户纸后面恶化。直到上个月一封向滚石唱片“开炮”的信件在网络上流传,由此引发台湾乐坛涟漪不断。滚石唱片管理层作出回应,欲言又止似有难言苦衷,圈内外人士也自发讨论,反省当前的台湾流行歌坛。

  一则网贴,引起多少乐迷共鸣

  这封署名影评人翁健伟的“写给滚石的一封信”从4月底开始在台湾的网络论坛上出现。“亲爱的滚石:最近看到你在特价出售一批CD,往日的情景逐渐浮现,让我不禁想起,听说你最近几年过的不是很好。……”他在这份公开信中,从唱片企划的“同音异字”文字游戏讲到“李宗盛式畅销歌”的“固步自封”,从歌手的类型化定位讲到歌曲创作的套路化,既点到滚石已经缺乏新音乐的开拓,又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像个学不了新把戏的老狗,因为无法丢掉过时的想法,又忘记了理想的初衷,在那边不断地原地旋转,让旁人看了都尴尬。”毫不客气却言之成理。这封2300多字的“批评信”最后是这样结尾的:“……我只希望,你应该明白,音乐本是百花齐放、各自精彩,但你却走在一个封闭的道路上,靠着以往的光荣照亮前方,以为能走出一番局面。只不过,你的昔日光荣还能燃烧多久呢?”事实上,翁健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翻唱外国音乐等,并非滚石特有现象,之所以单向滚石开炮,还是因为他对滚石的特殊情结和特殊期待。

  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到30岁左右的翁健伟先生,以流行文化评论见长,被称为“流行文化权威”、乐评人、创作家,曾是马英九选举创意组成员,撰写过众多影片评论,他的一篇名曰《台湾成大MP3事件——下载?下载?下载?MP3校园世代对决》的文章曾被国内著名网站转载刊登。他在奇摩网站联盟中开设有一块名为“健伟牌通讯社”的网上专栏,刊有由他撰写的200多篇评论文章,这篇《写给滚石的一封信》也在其中。几经周折,获得翁健伟先生的电子信箱地址,通过电子邮件的交流,在发稿前终于收到他的回信。回信中他委婉地拒绝了采访要求,但提到《一封信》是4月27日首先发布于雅虎BBS的“中文流行音乐”讨论区上的,关于此事,台湾一家媒体已经在5月28日做了相关报道,包括访问滚石唱片的员工。

  滚石回应,几多辛酸几多苦楚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4月27日起,这封“批评信”在网络中被不断转贴和邮件转发,将近1个月后,该信出现在台湾滚石唱片副总经理王方谷先生的电子信箱中,于是,便产生了第二封流传出来的“来自滚石的回复”。

  “翁先生钧鉴,伟哉斯言,相信很多人会因您如此谠论而心有戚戚焉吧,小弟相信,批评是一切工作动能启动的元素,不吝给予批评,可见其居心是一份恨铁不成钢的怅惘,也相当程度地表现在对衰败圮颓的忧心。……”

  通过上海滚石,终于在端午节的假期休憩中,将远在海峡对岸的王方谷先生拉到了电话的另一端,接受了笔者的电话专访。据王方谷先生回忆,他是在5月23日的时候看到这封信件,并马上以个人名义写了回复,通过转发该信的朋友,按来信的渠道,转回给翁健伟先生。同时,该回信逐渐在网上流传开来。

  “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想与事实的落差;理念与务实的争执;理性与感性的战争。”王方谷先生在那封“回信”中是这样概括解释翁所提到的滚石种种“不是”。“我说过这是一种企业生存的波折,我想过分解释里边的辛酸苦楚反而容易落得自艾自怜的指摘,我们也不想将事业经营的辛酸堂皇地裸露在这个公开园地,因此,与环伺在周围国际公司间的竞赛汗水不必说,孤独的代表华人唱片公司的经营良心也不想说,小鲸鱼与大虾米的不平衡竞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想要为华人在娱乐产业中永续站着一席之地的心情就当只是自作自受吧。”王方谷先生在采访中承认,从心底坦白而言,他觉得自己对那封“批评信”是抱有认同感的。但是唱片行业中有太多外人所见不到的艰辛与阻碍,他只是想为滚石流露一份苦衷与不平,滚石在背负着自己坚守的文化使命,在当前恶劣的行业生存环境中,还要承担更多一份的责任,它未免“苦”了一些。

  那么,翁先生在接到回信后有什么感想呢?翁先生致笔者的电邮中,提到了对待滚石回复的态度。“滚石唱片员工,包括前任的与现任的给我的响应,我选择不响应。他们的响应既不是张贴在上述的讨论区(注:指雅虎BBS的“中文流行音乐”讨论区),也没有留下任何e-mail给我,都是请别人代转给我,摆明了他们只是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要跟我、或者任何流行音乐的消费者,有任何的意见交流。”滚石管理层有些避实就虚的回答或许不能让翁先生满意,却激起了整个唱片业和民众的热烈讨论和深刻反思。

  重振旗鼓,需反思也盼鼓劲

  由于回信的诞生,原本单方面的批评逐渐转换成针锋相对的对话,不过其中并没有侮蔑和谩骂,共有的只是对这个行业运行的反思和对创新精神的求索。因为网络的传播,这场对话在台湾更是转化为民众与专业人士参与的讨论。

  台湾HIT FM电台的知名主持人阿娟,在与笔者作网上交谈时,就谈起,“这次对话让人在思考流行乐坛的出路其实还是做出更动听更优质的音乐。滚石真的是背负了一个很沉重的包袱(华人音乐的文化使命),让人觉得他们的脚步似乎有点跟不上市场。或许现在唯一的方式就是让整个市场崩盘,大家一切从头来过。”崩盘的想法似乎有些极端,更多的还是为滚石加油鼓劲的声音。台湾媒体评论人赵雅芬就在5月30日的评论中写道:“如果说,医护人员在此SARS最严峻的时刻,需要更多的支持,那么,奋力投入流行音乐市场超过20年的滚石唱片,在现今危机频传的时刻,不仅需要自我省思与改进,也应该要得到加油声的鼓励。身为一个资深的滚石歌迷,我很愿意大声地说:滚石人,加油!”因为目前内地媒体还没公开报道该对话,因此笔者个别征询了业内人士的看法。资深音乐杂志《音像世界》副总编吴晓颖女士说道,“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那位翁先生或许钟情的还是老滚石,不能就因此一概否定滚石的努力,或许现在滚石是有些老了,但是它在中国依然是五大国际唱片公司之外的‘第六大’,希望它能坐稳‘老六’的位置,做中国人的音乐。”

  这场风波中,最受触动的恐怕还是曾经和现在的“滚石人”。作为造就了数代台湾唱片业专业人员的滚石,有个不完全统计显示,台湾地区三分之一的音乐人具有“滚石血统”。6月2日,前滚石唱片资深人物,曾经在滚石坚守17年,并成功创办“魔岩”厂牌的张培仁(现已离开滚石)写了一篇《滚石真的不好》的反语式文章发送给周围朋友,辛辣嘲弄的口吻无不流露对滚石的感情与信赖。同一天,滚石副总王方谷先生再次向部分同事和朋友发送了一封信,信中详细讲述了个人所见业内竞争的残酷现状与从事理想追求的艰辛。这封信如果能流传开的话,近年唱片业衰退的内幕将为大众更清晰地窥见。

  每逢出现笔仗对话,总不免担心会演变成骂街诋毁,原先正常的文艺批评一旦变味成庸俗的对峙,评与被评双方都成了可怜的受伤者。这场台湾唱片界波澜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创立出一种对话的先例,让所有中国人借此来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让唱片业者去思考到底怎样塑造自己的创作。或许正如王方谷先生在回应信件的结尾中所说的,“(你的批评)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鞭策动力”,这个“我们”应指所有的中国唱片从业者。


发表于 2004-6-20 17: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滚石”是疲惫,还是老了?

疲惫了
相信还会好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温柔网 ( 浙ICP备13033583号-8 )

GMT+8, 2024-12-4 01:37 , Processed in 0.0373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