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tom 发表于 2004-3-5 18:00:12

在生活中挖掘物理教学资源

题记:资源不是资料,只要合理开发,完善可持续发展体系,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         引子



让我们先来分析两个在物理教学中比较熟悉的问题。



问题一:我们现行物理教材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1900年以前的,就是说在300年的物理中头200年的物理占了百分之九十五,而后100年(距我们生活非常贴近的物理)只占百分之五,这个比例合适吗?这样的物理内容教育21世纪的中学生来适应未来的发展,他们的科学素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吗?(摘自<<物理课程改革:背景.标准.教材>>)



问题二:物理老师经常听到学生和家长说;“物理真难学”。物理学习对许多中学生来说是一件沉闷的、没趣的、被动的事情,他们整天在题海中“摸爬滚打”,却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和学习资源置之不理、视而不见,许多同学甚至不太习惯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有一定情境或背景的综合问题无从下手;然而,另一方面生活中也有许多物理爱好者在物理世界中孜孜以求,而且乐此不疲;二者的差异是在于人的智力或者个性的不同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儿童每看到一种新奇的事物都惊奇不已,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人生来就具有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的内在要求。既然如此,能不能在课堂上为那些“无惊无奇”、“无精打采”的学生带来学以致用的乐趣?能不能想办法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欣赏从前觉得没有感情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生活中去探究和体验物理世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二、尝试



    最初,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每一节物理课我都尽量找一两个生活中的实例来作简要的分析,发现学生对此比较关心,而且由于实际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综合,下课后学生还津津有味地讨论着。后来,我发现我所找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在逐渐变少,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却在不断增加,这一变化提醒我,生活中的物理信息很多,他们每天都可以接触、思考和探索,如何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呢?



    我选择了一个教学班来做实验,每节物理课前5分钟左右由一位同学为大家播报一则物理信息,所播报的物理信息可以是自己查找收集的有关物理的科技新闻,也可以是自己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的生活或自然界中的实际现象和问题,还可以是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提出的设想或设计,等等。刚开始时,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太大的热情,觉得这与考试无关,而且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的风气也没有形成,他们平时习惯了老师的课堂提问,因此大多都是找一些相关的科技新闻来读一读;这些身边的现象和科技似乎离我们太远,学生有些望而生畏,正当大家情绪低落时,一位女同学(袁玮)的播报内容为我们带来了生机,其内容讲的是她与父母到四川饭店吃饭时发现长嘴茶壶倒水挺有趣,便自己利用所学的平抛运动知识简单分析了为什么利用这种茶壶倒水既远又准(见《物理天地》2000年第一期“长嘴茶壶如何倒水”);作为物理老师,我象久渴的行路人终于发现甘泉一样激动不已,我把准备了好久要说的话写在黑板上:“有心人总带着好奇和疑问看世界,从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阴晴圆缺之中观察自然法则,探索物理和事情发展的规律,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知识就在你我的身边。”我对袁玮同学的表现大加赞赏,并鼓励大家观察身边现象,探索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下课后,有几个同学围过来说:“老师,长嘴茶壶倒水用杠杆和斜抛运动的知识来分析更准确。”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探索精神。从那以后,没想到许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都慢慢被挖掘出来,如:冬天冷水为什么会刺手?(他们有的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有的用比热来解释,还有的用与生物相关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水从水龙头向下流出时,水流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少;也有许多同学提出了目前所学知识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汽车由远即近时笛声为什么会变调?飞机上为什么不能使用手机?)。。。。。。。。



    学生一旦对某方面有了兴趣,在这方面的观察和思考都变得比较敏锐和深刻。刘洋同学由于将开水杯放在玻璃上使玻璃破裂,从裂纹形状进行原因分析,并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对所得结论进行证明;许庆晗无意将磁铁靠近电视荧光屏,出现图象破坏现象,他进一步实验做出四幅干扰图象进行分析得出:荧光屏发光是高速电子流不断撞击荧光粉所致;陶东冬设计的防盗门铃,张伯提出任意多边形仪器的设计。。。。。。让我感到自愧不如,也感到无比自豪;这些有代表性的内容都收集在《物理天地》中,《物理天地》是学生自己编写的,2001年11月,《物理天地》在北京市教学素材创新设计中获一等奖。



    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的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他将有意无意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学习,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加上适当的引导,那么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无疑这个实验的教学班物理成绩遥遥领先于其它非实验班。



三、         思考和建议

   

    科学教育不是简单的把知识往人这个容器里装,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策略时都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轨道,上述尝试正是满足了“人要发展”的这种需要,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课堂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概念性、公式性的内容也是来自于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探究点,寻找生活和知识的热点,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探究的情境。学习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并学会真正运用知识,而不是解几道习题。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真实性,即知识生成的环境应尽可能与知识被应用的实际情境越接近越好,教师应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究过程,提供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可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是教师模拟的问题情境,可以是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因为接近生活的、复杂的真实问题情境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具有必要的复杂性,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同时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物理内容本身是生动有趣的,它来源于生活与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收集和分析那些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生长点;物理教学中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和设想,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基础教育要“脚踏实地”应该包含这个意思。这样,学生不再受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将课堂途径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课外,学生能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情感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都得以发展。



教育工作者不能把人看作一个容器,要密切关注人的发展,“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来说,学生更为需要的与其说是作为研究结果的赤裸裸的知识,不如说是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研究能力,离开引向研究结果的发展本身去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这是一位专家的话,从中可以体会到,物理教学仅仅讲清概念、公式、定律是远远不够的,应尽量让学生去体验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探究过程,离开了这一点,学生既领悟不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精髓,也根本无法对物理科学知识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本身就隐含了巨大潜能,需要教育者去发现和开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生活中挖掘物理教学资源